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2024 年 09 月 20 日 星期五
首 页 > 资讯 > 资讯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答卷 | 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2-06-30 11:35:21 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阅读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答卷

■殷殷嘱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13.jpg



最近,在位于江门开平市金鸡镇打石山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迎来重大建设进展: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距离实验2023年建成运行的目标又近一步。这座由中科院与广东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将使我国进一步巩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将推动广东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  

切实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促进创新的重要作用,这是广东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在三次来粤视察中,多次深入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考察调研,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16.jpg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刘悦湘 摄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扛起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广东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全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挂牌运作;从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10年来,广东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取得科技自立自强新成果,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更有力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瞄准需求攻关

实现国产替代甩掉“卡脖子”的手


从系统集成、产线交付,到核心硬件、软件产品研发及标准化,再到工业互联网智能数据与工业服务,仅用3年多,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就增加了近300项知识产权专利。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与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希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始终不忘总书记的期望,这些年聚焦汽车装备智能产线主业,潜心创新,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制造供应商。”公司董事长姚维兵说,截至目前,企业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67项。

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通过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在5G、4K/8K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推动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20.jpg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服务北京冬奥会现场拍摄。受访者供图


以超高清视频产业为例,2019年,广东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短短几年便培育引进一大批重大项目,超视堺10.5代线、乐金8.5代OLED面板线等重大项目陆续达产。  

在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由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全程服务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的现场拍摄,成为广东实现超高清视频拍摄核心技术突破的最新力证。

在芯片与集成电路领域,成立于2017年12月的本土自主创新企业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是广东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粤芯半导体抓住全球芯片市场缺货机遇,去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68%。”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系列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广东甩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的手,科技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做强原始创新 

3年资助逾万项基础研究项目  


近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有新突破:由该部研制的中子费米斩波器样机在东莞散裂中子源成功完成束流斩波测试,标志着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中子费米斩波器样机取得成功。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23.jpg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费米斩波器仅有国外极少数厂家可以提供,价格昂贵且不利于长期运行维护,样机成功研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东莞研究部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曾指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广东下大力气、集中资源加强基础研究。

做好基础研究,既要有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也需要党委政府有长远眼光,保持长期投入与稳定支持。2019年3月,广东率先成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3年来共资助项目超过1万项。此外广东还实施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启动基础研究战略专项,形成了纵横联动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在全面布局与政策推动下,广东催生一批重要原创性科学成果: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学明团队牵头项目入选科技部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而这一年度榜单自2017年以来广东已有7项成果入选。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广东科技创新的引擎注入了强劲动能。去年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其中反映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能力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两大指标均位于全国第二,表明广东基础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效。  


激发企业创新  

重点领域研发企业牵头项目过半  


在今年4月颁发的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中,格力电器和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企业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情况,勉励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电器向科技要发展。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介绍,如今企业已掌握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行业前列,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78.69亿元、同比增长11.69%。  

以格力电器为代表,在广东,超过6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其中既有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科技领军企业,也有一大批新兴产业硬科技企业。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27.jpg

格力电器。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功研发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系统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还开发出多个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向口腔科、普通外科、大止血等领域拓展。  

“我们努力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应用优势。”该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说。  

瞄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广东在全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聚焦需求牵引强化创新效能,聚焦成果转化激发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更加紧密。

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有效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上各科技创新利益方共同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将科技、产业“拧成一股绳”。 

在技术需求的牵引下,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在生产车间。据统计,在广东实施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达九成以上。  

咬定目标,向上突围。  

迈上新征程,广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不断推陈出新的实招、硬招,引领攻关突破、勇攀科技高峰、激发创新活力,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沿着足迹看变化  

①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研发制造和产业带动效能更为突显  

在珠海航空产业园,这些年在龙头企业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空工业通飞”)的带动下,这里引进了多个航空项目,全面涵盖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公务航空、飞行培训、航空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研发生产等领域。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珠海基地考察,听取飞机设计研发的情况介绍,充分肯定航空系统发挥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思路和做法。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31.jpg

AG600在中航通飞珠海基地内总装


10年过去,这家国企在设计、研发、制造等关键链条上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掌握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在民用飞机领域形成更为强大的研发制造水准和产业延伸带动能力。  

围绕飞机攻坚战,需要一批能够瞄准专业前沿、提高设计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技术专家有效指导,以满足项目需求。珠海基地专门制定技能人员3年滚动需求计划,积极联络各大航空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技能人员补充工作,培养了一批装配操作工、机务场务、检验工等一线技能人员。  

目前,基地不仅展示总装线上的“大飞机”,还设有航空文化、总装生产、科普研学三大展示区,在新时代成为传播航空科学知识、激励年轻一代立志科技报国的平台。  

■一线案例  

“鲲龙”AG600:实现关键技术100%国内自主配套 

上月底,由我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珠海首飞成功。在发动机轰鸣声中,AG600在跑道上加速启动一跃而起,庞大身躯展现矫健姿态,穿梭于海天之间。  

AG600是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这些年来,AG600的每一次亮相,都给航空工业通飞华南公司总工程师黄领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 

2016年,AG600飞机1001架机在珠海总装下线,2017年在珠海机场成功开展陆上首次飞行试验,随后分别于2018年、2020年在湖北荆门及山东青岛完成水上、海上首飞。  

AG600水上首飞成功后,总书记曾专门发来贺电。  

“技术差距大,就要投入更多时间,日夜拼搏去追赶。”黄领才透露,科研团队日复一日扎根一线实干苦干,最终换来AG600一飞冲天,这是对总书记期盼最好的回响。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35.jpg

2022年5月31日,“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珠海首飞成功。新华社发


在2021年中国航展上,回到“出生地”珠海的AG600首次展示飞行投水功能:3秒内,藏在飞机“腹腔”内的9吨水全部倾泻而下,精准覆盖目标区域,成为航展上最亮眼的瞬间之一。  

从陆上到内湖再到海上,AG600完美诠释了“水陆两栖”的特点。如今,AG600技术验证机已相继完成关键性能试验试飞和汲投水灭火功能验证试飞,突破掌握了气水动融合布局、高抗浪适海船体、复杂高支柱起落架等关键技术。于上月成功首飞的AG600飞机1003架机最大起飞重量60吨,最大载水量12吨,填补了国产大型航空灭火飞机的空白。  

“国之重器”横空出世,背后是无数的付出与汗水。以1003架机为例,设置增压舱,采用电传飞控和综合航电,配置全任务系统,这些完全立足于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实现了包括发动机、关键机载系统在内的100%国内自主配套,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得到应用,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39.jpg

航空工业通飞飞机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以AG600为龙头的国产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也加快配套成型,有关方面将加快推动型号研制和市场化应用,积极开展灭火和救援使用模式研究,并推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示范运营基地试点建设。  

更广阔的天地在未来。AG600计划于2023年具备执行灭火任务能力并投入实战应用,争取2024年灭火机、2025年救援机取得中国民航适航证并交付用户使用。

②潮州三环:突破高端元件产品技术瓶颈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光纤陶瓷插芯、陶瓷封装基座、氧化铝陶瓷基板、手机陶瓷后盖······如今走进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样式繁多、功能多样的电子陶瓷元件产品让人叹为观止。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调研,强调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推动这家企业坚持走好自主创新之路,一年多来,潮州三环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加倍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许多工艺、技术问题,特别是聚焦国内短板产品突破了高端元件产品技术瓶颈,产能进一步提升。

凭借过硬的技术积淀,潮州三环研发出固体氧化物隔膜片,实现大量出口,成为全球最大的SOFC电解质隔膜供应商。这两年,即使受疫情影响,公司业绩仍保持大幅增长。


微信图片_20220630112642.jpg

潮州三环科研人员开展实验。受访者供图


在这背后,是企业科研人员反复实验、持续创新、不断跨越。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建立研究院和技术平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核基因。继潮州研究院后,潮州三环已在深圳、成都、南充、德阳等地分别建立研究院,坚定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亲历者说 


潮州三环事业部副总经理冯晓鹏:  

总书记的期许鼓舞我们勇闯创新“无人区”


 2020年10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三环调研时,事业部副总经理冯晓鹏向总书记介绍了企业的科研工作和试验成果。当时总书记寄语他们“聚焦国内短板产品,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这成为冯晓鹏一年多来不懈努力、推动技术和产品升级的原动力。 

南方日报:回忆总书记当时来的场景,有什么体会?

冯晓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依然心潮澎湃、无比激动。总书记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更加坚定了我们勇闯创新“无人区”、努力突破制约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南方日报:一年多来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冯晓鹏:我们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加倍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许多工艺、技术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去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69%;净利润2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66%,这些成绩归根结底来自于坚持自主创新。  

最近,我们的“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取得了里程碑进展——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kW,交流发电净效率高达64.1%,已连续并网发电超过1000小时并持续运行中,是国内首次实现百千瓦级的大功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示范应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方日报:这些年如何围绕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冯晓鹏:我们坚持“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调研一代”这一创新驱动循环,同时对标国际技术前沿,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一系列技改产业化项目和新产品研发项目等,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目前,潮州三环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力构成的1700余名研发人员的技术团队,同时聘请7名两院院士及多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以更好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南方日报:未来如何接续奋斗,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冯晓鹏: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争取全面解决高端陶瓷电容器技术问题,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加速推进陶瓷燃料电池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在分布式供电、离网用电的市场化应用。

来源:南方日报